【资料图】
子曰:“好勇疾贫,乱也。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乱也。”
“疾之已甚”通常被释解为:过分地憎恶他。其中“之”指“不仁之人”。若如此解,则不仁之人为乱,乃是人们“疾(憎恨)之”的结果。也就是说造成这结果是众人之错,不仁者作乱是无奈而为之。如此推导下去,疾不仁之人自然就不能“已甚”,“疾恶如仇”之类的行为也更应废止。
季氏八佾舞于庭,夫子言“是可忍,孰不可忍”。忍无可忍,疾之不亦甚乎?人之为乱,盖心中不平积聚太多之故。不平则生怨,仁者或可忍,不仁者则为乱矣。“好勇疾贫”之“乱”是由行为主体“好勇疾贫”所致。“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”之“乱”也是由行为主体不仁而又“疾之已甚”所致,并非是外力逼迫使然。所以“疾之”非逼迫、排挤之意。疾,使动用法,“疾之”即“使之疾”,使之愤恨的意思。一个本就不仁的人,再使其愤恨不已、怨气冲天,可想而知,他会如何作为了。
“乱”,历来的注家们多训为叛乱、作乱或祸乱。不可否认,“乱”有叛乱之意。但“乱”的初始义是紊乱、不合秩序。
《尚书·禹贡》:“浮于潜,逾于沔,入于渭,乱于河。”
“乱于河”是指横渡于黄河。横渡,不合于水之流向。
《礼记·表记》:“事君难进而易退,则位有序;易进而难退则乱也。”
句中难、进、易、退两两相对,极易理解。而“有序”与“乱” 亦相对,故“乱”只能是与“有序”相反的“无序、混乱”之意。若释“乱”为动乱,则“有序”则应为安定、和谐之类。
再看阳货篇:“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,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。”
“君子”此处是指掌权者,即有权力的人能造成动乱,而小人物充其量只能做到盗窃。可见,并不是人人都能引起暴乱,尤其是老百姓。所以说“好勇疾贫”之人、“不仁”而又“疾甚”之人动不动就会作乱至少不是常见事例,其“乱”更合理的解释则是其个人更容易做出破坏秩序的行为,还远远达不到作乱、暴乱的地步。
纵观全章,由“人而不仁”一句可以看出,孔子论说的对象不过是普通民众,既然有明确的话题对象,全章更应翻译成:
孔子说:“偏好勇力又不甘于贫困,就会不守秩序。一个人缺少仁德,再让其愤恨不已,他也会不守秩序。”